• 戴维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 时间:2018-01-01 00:00:00   作者:   信息来源:    点击数:128
  • 戴维丝,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的视觉传达、数字媒体专业教师。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文科组竞赛一等奖、江西省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江西省第六届美术教学成果大赛金奖、江西省数字艺术双年展一等奖、景德镇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景德镇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多项设计作品在省级比赛中斩获名次。诸多的奖项,让人不太容易把照片上那张年轻生动,巧笑倩兮的面庞与这一大串的名号联系起来。但事实就是这样,她年轻的履历上,已经印着引人赞叹的奖项与经历。

        “其实我觉得中国传统的东西才是最牛的。”

      和戴维丝的对话里,这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也仍然记得她说这话时的笃定,和眼里闪烁的光。带着无限的骄傲与自信,流露着年轻的朝气与蓬勃。

    【其静若何,兰生空谷】

        我们的采访约在了她上课的地方,到达约定地点时,她正指导学生作画。见我们来了,踩着急匆匆的脚步出来迎我们,边走边问,我们在哪儿采访呢?看着她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想着,这和对她的预想有些不一样,但又似乎是符合想象的。

      对她的初印象,来源于她的一组生活照,随性的,慵懒的,可爱的,文艺的......多变得仿佛看了一场梵高画展,像向日葵的热烈,像星空的静谧,像丝柏树的生动。而眼前的她,眉眼伶俐,却不是弱柳扶风之态,走路带风,亦不失江南女子的风雅。

      戴维丝在1989年出生于景德镇,是个抓住了时代尾巴的80后。受家庭传统教育的熏陶,也乐于探索外国文化。自小热爱美术,好动又喜静。爱好旅行,喜欢摄影。一颗细小的火种,开始星星点点地燃烧着她对于艺术的执着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年岁和经历则化作最干的柴、最劲的风,将这团火愈烧愈旺。她活得如同自由的蒲公英一般,总是会在空闲之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采风,看画展,参观博物馆,将身心沉浸在当地的人文情怀里,开阔视野,学习充实。像酿酒似的,把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都糅进内心体验的 “酒坛”中,沉淀为艺术创作的灵感,积攒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里面包裹着遐想与思考。而有时旅途中的意外也能让她收获不一样的东西。除了镜头定格下的风景,旅行中的美好与温暖,她也都悉数收藏。故事收藏得多了,内心便也丰盈了。抛去灵动传神的外表,她更注重修身养性。因此,茶艺,瑜伽也都是她如数家珍的爱好。

      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到:“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生活表面的相似。”这和她对于“有趣”的理解不谋而合。她说,有趣的灵魂,不单单只是一种幽默,而在于对自我的不断修行,兴趣爱好广泛才能面面俱到。

    一番对话下来,我慢慢开始理解,她周身自带的气质和气场从何而来。

    【春风满怀,泽沐桃李】

    “我的家庭其实是教育世家,从爷爷那辈儿开始,几乎身边所有的亲人都是老师,所以潜移默化的吧,我也当了一名老师。”今年28岁的戴维丝,2010年考取江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同时,应聘上了景院的教师岗位,已经有着七年的从教经历。这七年里,她陪着景院从高专到景德镇学院,欣喜于学院的发展,更欣慰于学校的变化。谈起从教经历,她的语气里尽是欢愉。大抵是因为热爱,所以用心。获得的许多教学竞赛大奖亦是十分努力的成果。2016年她在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她坦言,备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整整一个月都在为这个而忙碌。因赛制的要求,参赛者必须准备主办方给定的二十节课的内容,在赛前五分钟现场抽取其中一节作为参赛课题。要从广阔的知识脉络里,分剥离析,使每一节课的内容既不重合又不偏离主题,实在是一道繁复的工序。赛前准备的一个月里,她就一直在脑子里构思,如何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如何才能使知识点不杂糅.....思之想之,整个人都时时刻刻地专注于一件事,便忘却了疲乏与劳累。为了能将每节课的内容熟记于心,又能通过自己的讲课风格展现出来,她几乎是每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在镜子前调整自己的表情,以求达到细节上的趋于完美,雕琢打磨,用心斟酌,精益求精。有时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她便各处去搜寻名师的授课视频,细细揣摩,学以致用。好在,最终取得的结果没有辜负这其中的良苦用心。在竞赛中如此,在课堂上,她也有着如此这般的原则与坚持。每一堂课她都认真对待,钻研教材,准备教案,丝毫不懈怠。她想做的,不仅仅是一名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师,她更希望自己是一个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所以课余时,她订阅大量的学术杂志、专业杂志,广泛涉猎各门学科知识,然后再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融进课堂,教给学生。

      “我觉得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会的所有东西都教给学生。”

      她注重教学改革,总是希望能以更加贴近时下的教学方法去传授学生知识。在她的课堂上,她都要求学生要与她有互动。但她并不喜欢以严肃的面孔去与学生相处,相反,她的课堂,总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天生自带的幽默感和充满亲和力的娃娃脸,总是能让她与学生无距离的打成一片。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她的同事陈老师评她积极上进,肯努力,关心学生和同事。而她的学生,则会为她亲手做早餐。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努力和用心的人,即使不言语,都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散发出自己的光芒,被人发现,继而被认可。

    【心有瑰宝,绚丽璀璨】

    “其实我觉得中国传统的东西才是最牛的。”

      和戴维丝的对话里,这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也仍然记得她说这话时的笃定,和眼里闪烁的光。带着无限的骄傲与自信,流露着年轻的朝气与蓬勃。

      在教学以外,她始终坚持进行科研工作和艺术创作,还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20133-201311月,她主持了景德镇学院校级课题 《从游戏需求心理看粘土造型的嬗变》。同年参与了《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保护与再利用》和《手工价值在现当代陶瓷中的体现》两项校级课题。20156月,她主持了《粘土角色造型的嬗变研究》市级课题。同年,参与了 《中日动漫中的视听语言设计对比研究》和《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保护与再利用》市级课题。

      粘土角色造型是粘土动画中的一个名词。而粘土动画作为定格动画的一种,是最早的动画形式之一,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手工制作的,所以就决定了其具有淳朴、原始、自然、梦幻的艺术特性。我不禁抱有一丝好奇,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一块的课题,这么古老的艺术形式,应该是容易被现代人所遗忘的。对于我的疑问,她笑着反问我,你不觉得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吗?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有艺术价值的。她在论文《从游戏需求心理看粘土造型角色的嬗变》中写到:“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新与旧的问题上,人们习惯于对过去的、当地的和常见的东西不以为意,让这些东西成为淘汰的对象,却不知,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体现着我们民族的造物精神和审美意蕴。”

      纵观戴维丝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无论是对粘土动画的艺术形式的追求,还是对陶瓷文化的手工技艺的关注,或多或少都带着追溯传统的意味。但她也深知,传统不可丢,创新意识也不可少。这一点,体现在她的教学与创作中则尤为明显。她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她要求所有学生的作业,必须是原创手稿,要学会自己思考,勇于创新。“掌握好本土的东西,才能够有好的创新思维基础。”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除了加入中国元素以外,她会参考国外不同的文化元素,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于她而言,教学、科研、创作都是在相辅相成中缓步前进,也都是她充实自己,鞭策自己的最佳途径。而年轻人就该不断充实自己。但这三者,在我看来,出发点其实都离不开情怀二字。对童年的情怀,对传统的情怀,对返璞归真的情怀。想要回溯生活本真,追寻心灵深处不曾泯灭的童趣,所以不喜浮躁。内心绮丽,所以映澈澄霞。

      当然生活就是生活,即使是有趣的灵魂也绕不开现实的琐碎。比如承受了多少夸赞的同时就要背负多少压力,比如诸多的大奖背后是辛苦准备的煎熬,比如要处理的事情太多精力就会严重失衡。但若是对她再有进一步的了解,就会发现,在她娇小的外形下,其实蕴藏着很多的能量。她能将压力转化为自己的动力,也能在分身乏力的状态里,不断调整自我,找到平衡点,然后继续前行。

      无数簇拥的火苗,编织成了一团炽热的火,燃烧着因期望而繁盛的草木,因憧憬而闪烁的星辰。戴维丝内心的火,也许是童年麦田里的窸窣作响,也许是艺术创作的丰富多彩,也许是三尺讲台的桃李芬芳,也许是追梦路上的潜心思考,路过的人,不能悉数洞察,只能遥远地感受到火的温热,看到袅袅升起的一束烟。

    (作者:黄新秀、李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