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新加坡
  • 时间:2018-05-16 00:00:00   作者:   信息来源:    点击数:239
  • ()“南大”见闻录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作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以廉洁的政府、清洁的市容、良好的治安、高效率和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被誉为“花园城市”。新加坡承袭了英国的教育制度,灵活多样。与中国学生升学一样,新加坡学生也必须参加诸多大型考试,其中影响最大的三大毕业统考即小学离校考试(PSLE),剑桥普通水准会考(GCEOLevel)及剑桥高级水准会考(GCEALevel)均是其教育制度中重要的衡量尺标,其会考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

      新加坡的许多学校都鼓励招收外国学生以加强本地学生的文化接触和扩大学习环境。据我所知,新加坡的一流学校,如莱佛士书院(RafflesInstitution)、莱佛士女校 (RafflesGirlsSchool)和华侨中学(HwaChongInstitution)都专门为外国学生设立了奖学金,以便吸引优秀外国学生来新就读。我去华侨中学参观时,给我们介绍校情校貌的就是三个来自中国的中学生,身上既有内地学子的谦逊严谨,也有新加坡学生的锋芒和开朗。

      和中国类似的是,所有政府主办或政府赞助的学校都必须按照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来授课。不仅如此,新加坡自80年代起更是全面推行以英语为基本教学语言。与国际接轨的益处使得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整个亚洲均处于领先地位。

     

    华人名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简称NTU,南大)是新加坡政府建立的顶尖大学,为新加坡的四所国立大学之一,亦为全亚洲最优秀的大学之一。2017年公布的一项新的全球排名,南洋理工大学排名目前位居世界第10位。南大的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学院,更早可追溯到1955年由东南亚民间发动筹款运动而创办起来的南洋大学(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首任校长为林语堂先生)。建校四年,联邦工程理事会便誉其为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学府之一。1991年,随着学院内部重组以及与国立教育学院(NIE)的合并,南洋理工学院便正式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

      南大的成长可说是新加坡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短短十年内,南洋理工大学便跻身于亚洲十大理工大学之列。随着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和理学院的成立,南洋理工大学现已成为工、商、文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并以其卓越的工业和商业课程,跻身于世界一流名校。学校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友好关系。南大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设了制造工程课程,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设了环境工程课程,在研究和教学领域和美国斯隆管理学院达成了合作协议。

      南大的校园占地约200公顷,是一座典型的花园式校园,校内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现代建筑与具有中国风格的古典建筑相互辉映。校园还拥有现代化的教育研究设施以及供教工和学生居住、娱乐的崭新设施。

      南大现有5大学院,其中国立教育学院(NIE)仅在名义上隶属于南大。在校生27,000余人,本科学生19,000余人、研究生8,000余人,其中国际学生约5000名。拥有60多个学术研究中心。

      秉承培育领袖人才、开拓知识领域的办学理念,南大的愿景是要发展为一所卓越的全球性大学。目前的南大正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育,确保其毕业生能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全球高科技经济领域里取得成就。

    学贵在严

    无论是在第一年的PGDELT课程学习,还是在第二年攻读硕士学位,我的感受都是四个字:“学贵在严”。尽管如此,紧张忙碌的留学生活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让自己感觉非常充实和大有收获。

      第一年,两个学期,学校给我们开设的课程竟然多达14门 (国内的研究生班也不过10门左右课程),涵盖了语言学理论、应用语言学、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课堂组织、语言基本能力训练等。其中4门为考试科目,平均一个学期两门。临近考试时,我们也像新加坡的学生一样整天泡图书馆,紧张的准备,然后又和四、五百名新加坡学生一道在室内体育馆内参加考试。

      新加坡的考风十分严格,主考官不发指令,没有学生提前去翻阅试题册;考试结束时,老师没有收好试卷之前也没有学生闹哄哄的离场。考试期间,考生们都忙着埋头疾书,根本没有东张西望企图作弊的学生。后来我们也了解到,原来学校对考试抓得特别严,处罚力度也特别大,学生基本上不敢也没有机会作弊。所学另外10门功课的压力也一点不小,虽然不用参加正式的考试,但老师们都会要求我们做口头汇报和写论文,每篇论文平均字数在2000左右,并且要求使用国际通用的APA论文格式。我们平时在国内都较少用英文写作,也大都没受过国际论文写作方面的专门训练,这一下,就让同学们紧张的不行。查资料,读文献,写提纲,每当一篇论文结稿时,大家都忍不住要松口气。压力归压力,大家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写作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些无疑对我们归国后进一步开展教学与科研有极大的帮助。

      口头汇报是新加坡教育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在于倡导协作精神,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其基本形式有个人汇报和小组汇报两种,无论哪种,都要求事先拟好文稿,都要求学生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个人汇报相比简单一点,小组汇报时,组员们通常要讨论好几次才能基本将主题、汇报方式、组员分工等定下来,于是学校餐厅也就成了大家最常约见的地点,而餐桌也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延伸的课桌。几个同学围坐在一个餐桌,边吃边讨论,吃完了的,要么打开笔记本电脑给其他组员演示,要么一边聆听一边做笔记。饭菜香、咖啡香、讨论声、欢笑声,如此种种,构成了我们留学生活中的日常场景。

      第二次去新加坡,主要任务在PGDELT基础上攻读硕士学位。白天要投入大量时间完成导师分派的研究任务,攻读学位所要求的另外4门核心课程和毕业论文写作就只能是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时间完成。就拿文献收集和实地调查来说,导师的严谨、深入程度就远非国内普通的教学科研所能相比。从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和数据库收集重要参考文献,然后分门别类进行综述。接下来是实地调查,要求更高。准备教学素材,进行问卷调查,约见学生进行访谈等,所有的环节都必须按照事先与导师商定好的进行,整个过程繁琐和辛苦了许多,但通过实验所收集到数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秉承了西方实证研究的优良传统,无怪乎新加坡的学者能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频频刊发论文。

    ()星岛启示录

    两年的访学经历,不仅使自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极大地提升了自己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现在景德镇学院正处在蓬勃发展的绝好时机。先是2013年,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升本成功,是景院跨越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即将到来的2019年,景院人群策群力,正以升本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本科合格评估。我深深感到,自己也应该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景院的教学工作尽绵薄之力。回想起在新加坡的访学生活,联想到景德镇学院的发展实际,就有了如下思考。

      新加坡高校的学风十分严谨。就勤奋程度而言,新加坡的学生还比不上内地高校的学生。但学校在制度上下足了工夫,从源头入手,确保了严谨的学习风气。具体经验有三。

      考评形式的多样化。只有核心课程才列入期末闭卷考试科目范围,非核心课程大多采取学期论文(Termpaper)或学期课题(Project)的形式进行考查。除此之外,纳入所有科目总评成绩的还包括出勤率、小组或个人口头汇报(Presentation),有 的 还 包 括 期 中 小 论 文(Midtermpaper)和单元小论文(Journals)。多样化的考评制度使得学生平时就紧张起来,既有利于较科学地衡定学生求学的阶段性进展,也大大减少了学生在期末阶段的压力。新加坡人有个口头禅“Kiasuism”,意思就是怕输,所以尽管期末考试和学期论文所占比重一般在40%———60%,考试周期间,在寝室或者通宵教室乃至于餐厅熬夜备考的学生仍是数不胜数。而平时,新加坡学生扎堆的地方是运动场或礼堂。新加坡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非常有特色,文娱活动相当丰富。就南大来说,不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知名政要、学者来开坛讲座,也不断有流行歌星来校园签唱,至于小型音乐会则几乎每周都有。每年必办的中秋游园会和始于2003年的 “传承之路”校园行活动声势十分浩大。再加上众多协会组织的各具特色的活动如球赛、棋赛、电子游戏对抗赛、远足、野餐、烧烤、潜水、品酒、青年舞会等等,可谓异彩纷呈。虽然学校并没有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实际上却是做到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考评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制度。

      严抓考风,狠刹作弊。除在校纪校规中明确指出严惩措施外,学校还特地在考试周启用室内体育馆,组织每场考试达四、五百人之多的大型会考。考生单人单课桌,按所考科目成方队排开。监考十分严格,考试期间秩序井然,绝少有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或者闹哄哄的现象。因为并非是一锤定音式的考试,学生考前只要对课堂笔记进行了复习,那通过这分值仅占总评成绩一半的闭卷考试也不是什么难事。学生也不糊涂,知道如果铤而走险来作弊,代价将太大。

      铁面无私,杜绝“人情分”。国内高校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存在 “人情分”。如教师考前泄题,监考老师不讲原则以及教师阅卷时的主观随意性,再加上学生家长的说情和熟人请托,如此种种,使“人情分”现象在国内高校肆意泛滥。新加坡法纪森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行政领导都决不敢拿自己的职业操守冒险。新加坡高校严抓学风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景德镇学院正处在蓬勃发展的绝好时机,其美好前景可期可待,其行进的路途也势必充满了艰难险阻。我们只有虚怀若谷地博采众长,矢志前行,才能使学校真正发展壮大。

    (作者: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