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汪万鹏,男,汉族,1982年12月3日出生于景德镇。2005年8月参加工作,200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任景德镇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理论科科长。2005年8月工作至今,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辅导员,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了“景德镇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他是学校推送出去的第一位援疆干部。
引子
接受这一次的采访任务时我已在归途的火车上,所幸采访的是我最熟悉的“老大哥”——奋战在宣传一线的优秀教师汪万鹏老师。当他知道我已在归家途中时,便欣然地接受了这一次的线上采访。由于与记者熟悉的关系,采访进行得很顺畅。结束时,汪万鹏老师还嘱咐道:“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百善孝为先|为师爱如春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在汪万鹏老师的大学实习期间,他被中国电视报社(原中央电视台下属机构)录取并成为美术编辑部的实习生,因工作成绩突出,报社社长曾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继续留在北京工作。但因家中父亲身体不太好,还有一位只靠父母照顾的老外公(年岁很高并患有“老年痴呆症”),他谢绝了报社的挽留,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一拿到毕业证,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他深爱的家人身边。
做一名教师是他儿时的梦想,在得知景德镇学院招录专职辅导员时,他第一时间报名,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2005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思政辅导员。
“一个老师的言行举止将会被效仿和学习”。在学习中,他始终以“师德、师表、师责”要求自己和引导学生,时刻以“自尊、自省、自警、自立”的精神对待各方面的工作,在学生中树立模范形象,他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他的清澈坦诚吸引了学生,与汪万鹏老师熟悉的同学很多,因为他的平易近人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只要学生愿意,就可以与他成为朋友。他一直努力营造着他心中最朴素而真挚的师生关系,接触过汪万鹏老师的学生都说他真是一个很可亲可爱的人。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汪万鹏老师说道,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当上辅导员以后,这成为了他的行为的准则。在他工作的第一个年头里,他与所带班级的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学生们亲切的称呼他为“汪哥”到现在,仍有60%以上的学生们还与自己保持着联系,每每收到学生的邀请,他都会欣然赴约。从汪万鹏老师的语气中,我听到了欣慰和自豪。“与学生们相处很快乐,也有感伤的时候”汪老师和记者谈起一个不幸的学生,在2007年的春夏交接时,他目睹了一名身强志坚从贵州偏远山区走出来的孩子身患“白血病”,悲凄地在一周时间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那段日子里,他只能给予那个孩子安慰、鼓励和陪伴。那位学生在临终时拉着他的手,用虚弱的声音留给汪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汪哥,您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大哥,我下辈子还做您的学生”。说到这,电话的那头沉寂了一会儿,这也许就是这世间最纯粹的师生之情。
援疆万里路|矢志一方情
2016年,注定是汪万鹏老师不平凡的一年,他听从校党委的安排,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两年的援疆工作。虽然,他是在省发改委的援疆办(援疆后方)工作,但是一年几次的赴新疆工作、生活,一去就是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新疆,是中国荒凉偏远的地区之一,如果只是到此一游感受一下地域风情很容易,真正长期扎根下来工作、生活,是要克服许多生活上的不适。
在他刚接触援疆项目管理工作时,为了搞懂各个援疆项目和“十三五援疆规划”,他吃苦研究,以一遍不行搞两遍,两遍不行三、四遍的精神对待工作,甚至搞了几个通宵把新岗位、新任务予以掌握。在援疆期间,汪万鹏老师很少回家看望亲人,他始终秉持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家人也给予他最深切的理解与支持。为了协调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他每隔一天和爱人视频一次,在每次外出都给家人报平安,并分享一路风景给家人,每一周给爸妈去个电话问候,聊上几句。他孤身一人肩负起援疆工作使命,他工作中遇事想办法解决,从未向组织抱怨工作苦、工作累,任劳任怨。在他外婆病危时,他只回来守护在身边两天,没有送老人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又回到工作岗位。
“这些新疆务工人员离家万里出来打工,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生存,确实不易呀,我们能帮一定要帮”汪老师向记者讲起援疆时接触的乡亲。2017年春季,汪万鹏老师同省委、省政府援疆考察团一行深入到江西援建帮扶的新疆阿克陶县周边的巴仁乡等基层村进行调研走访,映入眼帘的皆是简陋的土坯房、大火炕,但是新疆人民的热情却丝毫不被生活条件的困苦所削减,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动着他。他对待所有人,热情细致,没有领导架子,永远微笑着,用一颗热心,为新疆人民排忧解难。经他接待过和服务过的赣新两地领导及同事都对他交口称赞,他周到细致的服务被新疆友人称为“亚克西”!
从听他讲述援疆工作、生活的故事,还从中感受到了他心中的一份欣慰和温暖,他说:“老领导——朱贺江部长,每次来省里开会或公干时,都会来看望我,给予我鼓励、支持,真心感到领导的关怀和校党组织的温暖”。
不似凌云木|却有凌云志
2018年10月汪老师结束了两年的援疆工作后,没有休息一天就投入到宣传统战部的新岗位上来。“刚到新部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结识了一位“既严肃认真又开朗可爱”的领导——方文龙部长。就是这样一位好领导不断地给予我教导和关怀,他耐心地指导我修改新闻稿、文件通知和计划、总结等工作,让我深深地感到工作是快乐的,进步是可见的。在好领导的教导下与快乐工作的氛围里,让我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对做好本职工作充满信心。”汪万鹏老师说道,他很庆幸自己能遇到这么一位优秀且平易近人的好领导。
凭借着自身大学专业的特长,汪老师在完成好理论科室自身工作外,见本部门新闻中心人手紧,主动分担了部分新闻的拍摄与撰稿任务。汪老师对待来部门办事的每一位教师、学生和领导都是一视同仁地微笑着,尤其是他处理工作和待人的态度始终是那么认真、谨慎,那么诚信、用心,在我们学生面前,他就是一位知心大哥和学习楷模。
“人的天才智慧只是火花,要想使它变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汪万鹏老师深知这个道理,即使工作再忙,也挤出时间学习。他每天都会在“学习强国”或“江西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上进行学习,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学习是一辈子的,年轻就有学习的资本,学习一定要思考否则等于没学”。他在担任辅导员期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两年半的时间攻读了“工程硕士(数码艺术方向)”以良好的成绩拿到学位,在离开辅导员岗位后他撰写了论文《关于做好高校辅导员几点思考》,在专业方面发表专业文章10余篇,在援疆工作期间参与撰写和个人发表援疆书籍和论文多篇,在宣传部工作时经常参与“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征文——我为评建做什么就是扎实做好本职,撰写“向曲建武学习,始终不忘辅导员的初心”等文章。他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有担当有作为,甘于奉献”是汪老师的人生信条,在学校面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攻坚克难时期,他主动放弃双休日、节假日,承担起评建工作中部门所涉及的四大专项组材料收集、整理和自评,共整理材料12余盒,承担本部门的评建材料制作10余件以及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周报表的撰写、重点项目汇报材料的撰写等工作。尤其是在做专家案头材料时,因它所覆盖的面广、内容多,光停留在办公室处理文字、表格等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深入基层收集有价值的材料和听取大家好的意见,为处理评建材料无数次深入基层,收集有价值的材料近10余套。“在刚接触繁重的评建材料时,有点摸不着头脑,有点急躁,就想着快点把材料搞完”汪老师笑道,但是想着评建工作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专家对材料要求的严格性,汪老师告诉自己一定要沉住气,要保持“思路清晰、条理有序”,将材料做出特色做出亮点,一遍不行二遍,二遍不行三遍,最终在校内专家的三次材料验收和提出修改意见后不断修整完善。
经过近3个月的苦苦钻研和梳理汇总,截止目前由他经手的90%评建材料经过了验收审核。同时,第七专项组将汪万鹏老师整理的评建材料作为规范模版。在工作中他从来不抱怨苦和累,部门领导主动提出让他找寻优秀学生协助完成相关工作,但他还是坚持自己一手做完。从来到新岗位的第一天开始,他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积极热情,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工作成果无可挑剔。
清如玉壶冰|日月入心怀
当记者问到汪万鹏老师的生活时,汪老师说道“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从汪老师的话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宁静淡然,不浮不躁,平和地走过生命的每一天的安静男子。汪老师兴趣广泛,摄影、书法、旅游和烹饪等都是他的爱好。“最让我值得骄傲的就是摄影了”,汪老师说道,在他大学毕业时成功举办了“鹏达个人影展”,平时兼职上摄影课,参加系列摄影比赛活动和参与学校重大活动的新闻拍摄工作,在他所教的摄影爱好者和学生中,有几位现已成为商业影片的导演、摄影工作室的首席摄影师和自创摄影工作室(如:曹晨辉(大学时学弟)在北京开创“晨辉记录工作室”,赵东阳(景院13级学生)在浙江义乌创办了沐艺摄影)。学生的成功少不了老师的功劳,这也正是他砥砺前行的动力。
诗人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中曾写下这样深情优美的诗句:绿草是无愧于它所生长的伟大世界的。汪万鹏老师在自己所热爱的这片教育热土上,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无私的奉献,追求着教育的最高境界。如同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三境说”,汪万鹏正是在这样的境界中演绎着他如歌的青春。他始终以最崇高的追求,去诠释教师的美丽;以最纯净的本色,去坚守教育的初心;以最真诚的声音,从沉静处打动你我。
(作者:金晟杰)